导航

校务公开

南阳农业职业学院 2023年度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计划

2023-03-27 10:58:15  

一、指导思想

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全面落实全国、全省教育工作会议部署要求,以赋能教育综合改革、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,以推动信息时代的教学、科研、管理、服务模式变革为主线,以优化教育信息化推进机制为动力,准确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内涵,把数字驱动、数字赋能的理念根植于教育事业发展全局和教学、管理、服务全过程,塑造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新理念,加快我校教育数字化转型步伐。

二、目标任务

努力建成信息化标杆学校,建成1个虚拟仿真实习实训基地;围绕“办学以教师为中心、教学以学生为中心”的理念,通过实施基础网络设施升级工程、数字信息资源治理工程、教育教学信息化提升工程、管理服务信息化提升工程、师生信息素养培育工程、网络安全保障工程六大工程,建成多网融合、多业务承载的“一张网”;建成融合各类资源、支持师生终身学习的“一体化”学习平台,师生时时处处获得优质资源的意愿得到满足;全面打通数据孤岛,形成包含全校全面数据的全域数据库,建成“一网通办”服务,推进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发展,构建“线上办理为主、线下自助为辅、人工服务保障”的信息化服务体系;实现三个智能化平台(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平台、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学校治理决策支持平台、基于大数据的自动化网络运维及安全监控平台),提升教育数字化治理与服务能力,支撑引领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;信息化在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,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、建设教育强校中的叠加倍增作用充分显现。

三、任务计划

(一)实施基础网络设施升级工程,健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

1、推进网络设施建设

积极推进校园网络全光网二期建设任务,积极推进多网融合、多业务承载的“一张网”建设,促进有线、无线、物联网“三网”融合;着力实现网络地址、域名和用户的统一管理;通过 5G、WiFi6 等方式,推进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。全面推进IPv6的规模部署,加速设备和应用的IPv6改造,实现IPv6全覆盖。推进建设校园物联网,推进5G边缘计算、物联网与校园网有机融合。

2、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

探索智慧教室和智慧课堂建设,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,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评价方式,实现传统多媒体教室覆盖率100%。建设基于人工智能技术,具备教学行为感知、学情统计分析和课堂交互协作的智能化教室和基于虚拟现实(VR)、增强现实(AR)、物联和智能技术的各类实验室、实训室,提高云终端配置比例。

3、构建教育云中心

依托各级政务云、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行业云等云资源,围绕科技创新、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需要,构建融合教育云中心,实现资源互补、优势共享、成果互惠。

(二)实施数字信息资源治理工程,加大数字教育资源供给

1、深化数据治理

加强数据治理的总体设计、标准建设与制度建设,形成学生、教师、组织机构等权威数据源,完善基础数据库,建立数字资源目录和溯源图谱,确定数据生产部门,制定系统交换信息标准。建立全域数据库,推动实现“一数一源”、动态更新和多源汇聚。规范数据采集与使用范围,优先通过共享获取数据,避免重复采集。建立数据共享审核制度,按照“共享为原则,不共享为例外”的原则,明确各类数据共享属性、范围和工作流程,推动数据要素有序流通、合规利用。建立数据质量监管和评估机制,提高数据的真实性、准确性、规范性和一致性。创新教育大数据应用,支撑教育科学决策、精准管理和高效服务。

2、推进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

加快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,建设校级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,开发校本课程及建设专业课程相关的数字化教材。基于未来工作场景构建虚实结合、线上线下结合的智能化实践教学空间、实训环境。积极寻求行业、企业与学校共同建设面向社会服务的企业信息库、岗位技能标准库、人才需求信息库、创新创业案例库等开放资源,建设一个校企协同、特色鲜明、资源丰富的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,破解职业教育实训中看不到、进不去、成本高、危险性大等问题。开发基于职场环境与工作过程、并融合各类资源的“一体化”自主学习平台。

(三)实施教育教学信息化提升工程,促进教育教学方式变革

1、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变革

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为目的,深入探索5G、虚拟现实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教学应用,打造网络化、沉浸式、智能化的新型教学模式。围绕智能环境下教学理念、教学设计、教学活动、教学评价等,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,逐步普及互动式、合作式、研究型、项目化教学模式。把网络思政、教学实践、劳动教育、在线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,加强教与学过程的数据分析和应用,提升课堂效率,促进差异化、多样化、个性化的教与学。探索新时代信息化教学方式,创新教育教学新模式,促进以“教”为主向以“学”为主的转变,构建“人人皆学、处处能学、时时可学”的校园学习良好生态。

2、推进教学组织模式变革

通过智慧教学工具的广泛应用,创新智能环境下的教学组织模式;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,开展常态化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。推广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选课、校际协同、校企联动等灵活开放的教学组织模式,促进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协同育人。深化“三个课堂”应用,推广基于网络的双师教学、在线辅导服务模式。借助5G技术,探索实现由“把课堂搬到车间”转变为“把车间搬到课堂”,基于高带宽、低延迟的高清真实场景,开展增强现实的“线场教学”,形成可视化的教学资料和科研数据。

3、构建数字化多维评价体系

创新学生评价方式,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,多层次、无感化、伴随性采集学生学习过程数据,客观记录学生成长经历,支持实现各学段全过程纵向评价、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。鼓励运用智能化考试系统,开展规模化机考,部分科目实现无纸化考试。在单招招生考试中进一步探索优化线上考试,提高招考方式的灵活性。建立个人数字学习档案,记录学习经历与成果,实现可追溯、可查询。推广在线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机制,支持学习者通过在线学习积累学分。推进学习分析、推荐引擎、决策支持等的建设,实现教与学、教与教、学与学的有效互动,支持教学评价、学习行为改进,使学生服务、教学管理更加全面、精准、高效。

(四)实施管理服务信息化提升工程,提高教育管理服务质量

1、强化教育管理信息化业务统筹

照校级统筹、分级负责的原则,落实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建设责任。学校主要负责制定数据标准、接口规范、数据共享要求和系统建设指南,建设综合性、骨干型教育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和安全可信体系平台底座;各单位主要在用好上级系统的同时,基于统一的标准规范和用户认证体系,建设业务层面特色应用系统,保障信息化教学、办公、管理和服务需求,推进校内信息系统的流程互通、数据共享、应用集成,构建本级数据仓库和数据应用。

2、促进管理服务流程优化再造

以业务数据化、数据业务化为着力点,以提升在线服务能力和推进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为目标,全面梳理面向各类用户的管理服务事项,精简归并不同层级、部门的同类事项,形成责任清单和办事指南,明确服务标准,优化管理服务流程,提升管理效能。建立校务一体化服务平台,推动业务管理与公共服务全程网上办理,实现“一网通办”。建设“互联网+监管”“互联网+督查督办”“互联网+督导”“互联网+信用”信息化体系,推进政务服务“好差评”,支撑非现场监管和重点事项的督查督办,推动基于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的教育督导。

(五)实施师生信息素养培育工程,支撑信息时代师生发展

1、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

贯彻落实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》,推动教师主动适应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,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。以提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为根本,继续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。将人工智能、计算思维、网络安全教育等纳入培训内容,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专业能力。强化名师课堂和虚拟教研室应用,推广网络研训方式。推动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,引导教师更新观念、重塑角色、提升素养、增强能力。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测评体系和考评机制,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理论和观念、教学模式方法、平台使用能力等方面考核。

2、提升学生信息素养

加强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的信息技术知识、技能、应用等方面的培育。推动各系部开齐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程,将信息素养培育有机融入各门学科教育教学,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检索、鉴别、选择能力,注重提高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,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,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。推动网络安全、人工智能等知识进校园、进课程,逐步普及人工智能和编程教育。

3、提高管理人员信息化领导力与规划力

以行政部门人员和各级各类管理人员为重点,构建管理人员信息化培训体系,并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,普及教育信息化新理念、新方法、新技术,提升以信息化推动教育教学改革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认知水平,持续提高信息化领导力、规划力、执行力。

4、提高信息化专职队伍的服务保障能力

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,吸纳优秀人才充实到信息化职能部门;建立信息化专职人员轮训机制,鼓励我校数字信息中心部门与其他高校信息化部门之间的交流互学,推动“两办”、教务、宣传、人事、外事、学工、后勤、保卫等部门与信息化部门人员互相兼职。支持信息化专职人员积极参加行业认证,持续提升信息化意识和能力。举办年度信息化队伍交流竞赛活动,以赛促学、以赛促建。

(六)实施网络安全保障工程,筑牢网络安全保障体系

1、压实网络安全责任

面落实《网络安全法》《数据安全法》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《密码法》等法律法规和《党委(党组)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》,强化党对网络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,压实党委(党组)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、分管负责同志为直接责任人的网络(数据)安全领导责任体系。按照 “谁主管谁负责、谁使用谁负责、谁运维谁负责”的原则,细化信息系统管理、使用和运维责任。建立信息系统采购管理、教育类APP选用审核和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制度,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、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、教育类APP备案和软件正版化要求,常态化开展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和专项检查,杜绝信息系统违规运行、带病运行。

2、加强安全管理与技术防护

加强信息资产管理,分级建立信息资产清单和网络空间资产地图,落实信息资产登记备案、动态更新制度和域名、主机、端口等白名单管理措施。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,落实“一数一源”主体责任制,重点保护个人信息、敏感信息和学生信息。开展重要数据的备份和异地(云上)灾备,实现教育系统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共享交换、容灾备份及业务接管,提升对数据被攻击、窃取、泄露的监测、预警、控制和应急处置能力。建设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,实现平台联动对接、信息实时共享。健全网络安全信息通报、共享和报告机制,强化在漏洞收集验证、安全风险感知方面的协同。

3、提升网络安全应急能力

构建统一指挥、流程规范、多级调度、协同处置的网络安全联动响应机制。建立网络安全应急响应及支撑服务团队,满足全天候、全场景、全链路网络安全应急处置需求。完善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,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演练。